Explore. Dream. Discover.

Explore. Dream. Discover.

2014年3月28日星期五

‘Her' 《觸不到的她》

有些電影,布幕一起你會心裡有股很想站起來拍手的衝動(當然作為香港人內斂含蓄當然不會)。然而,有種電影,後勁十足,讓人看畢後久久不能自已。

最近很愛的'Her'正是後者。

時間設定很有趣。我很喜歡這種充滿想像力又不失真實的環境。我猜電影裡的世界大約十年後左右吧。大部分科幻電影想像力過剩,然而Her裡面讓我信服的各項細節讓人心裡很好受。例如電影裡人們連電話也懶得滑,一切變成了讓siri代勞,很有一種返璞歸真的味道,同時又讓人覺得合理得很。

真的沒白拿奧斯卡的最佳劇本。對白美得像小說一樣,尤其Scarlett Johansson聲演的雲端系統Samantha,忍不住讓人想節錄一下。

Samantha---’It's like I'm reading a book... and it's a book I deeply love. But I'm reading it slowly now. So the words are really far apart and the spaces between the words are almost infinite. I can still feel you... and the words of our story... but it's in this endless space between the words that I'm finding myself now. It's a place that's not of the physical world. It's where everything else is that I didn't even know existed. I love you so much. But this is where I am now. And this who I am now. And I need you to let me go. As much as I want to, I can't live your book any more. ‘

Amy(Amy Adams)---I think anybody who falls in love is a freak. It's a crazy thing to do. It's kind of like a form of socially acceptable insanity.

Samantha---You know, what's interesting? I used to be so worried about not having a body, but now I... I truly love it. You know, I'm growing in a way that I couldn't if I had a physical form. I mean, I'm not limited, I can be anywhere and everywhere simultaneously. I'm not tethered to time and space in a way that I would be if I was stuck in a body that's inevitably gonna die.

音樂很對味真的加分很多呢。當然大家對The Moon Song很熟悉了,而我是喜歡到要練吉他的程度啊。然而,電影中的Moon Song有另一層的味道。仔細了解歌詞,雖然是極簡單的旋律和文字,可我哭了出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說很觸動又不是,但是,就是一下click中了。就是這樣。


















我很喜歡結尾的一幕,雖然前面收尾有點急速零碎,可是最後一幕那種淡淡的惆悵就是很配合電影的氛圍。

忍不住搜尋一下。原來導演是Sophia Coppola 的前夫,難怪總有著種lost in translation的感覺。 再搜,原來Karen O 是導演的前女友,一起寫的Moon Song,難怪感情特別真實。
Ashleigh說,原來每個人我們都認識啊。多微妙!


                                                                                                             

讀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興奮的日子只持續了佔領後的頭七天。捷克的國家政要被俄國軍隊像罪犯一樣一個個帶走,誰也不知道他們在什麼地方,大家都為他們的性命擔憂,對俄國人的仇恨像酒精一樣,讓人昏了頭腦那簡直是仇恨的狂歡節。波希米亞的各城鎮貼滿了成千上萬的大字報,有諷刺的,有挖苦的,還有詩歌和漫畫,矛頭直指勃列日涅夫和他的軍隊,嘲笑他們像是一群沒有文化的馬戲團小丑。但是天下沒有永遠不散的節日。就在這些日子裡,俄國人強迫那幫被劫持的捷克政要妥協,在莫斯科簽了協議。杜布切克帶著這份妥協的議,回到布拉格,並在電台發表了講話。六天的監禁竟把他折磨得不成人樣,連話都講不出來,結結巴巴,不停地喘氣,連一個句子都講不完整,一停就差不多有半分鐘。

這一妥協,倒是使國家免遭厄運,沒有造成大批的人被槍決,被流放到西伯利亞,這種命運,誰不怕呢。但是有一件事很快再也清楚不過:波希米亞不得不在征服者面前下跪。這個國家將永遠像亞歷山大·杜布切克那樣,結結巴巴,忍氣吞聲,仰人鼻息狂歡節結束了。

屈辱從此成了家常便飯。



感同身受所帶來的驚慌。啊,多麼可悲的自尊心。

2014年3月26日星期三

[到處走---紐約紀事]紐約初印象

好想在這裏整理一下自己曾經寫下的旅行筆記。但好像過於遺忘時間這事呢。

記於2012年7月3日

16個鐘頭後,極倦的我,拉著大行李箱,走出到newark機場,突然感到有一絲厭倦,腦子充滿了問號,問自己旅行是為了什麼。兩個女生拖著沉重的行李箱在grand central station 下車,懷著滿滿的信心,很快就跳上了subway。可是,紐約的地底是一團亂亂的毛線球,沒看清就糊里糊塗就上車是極為愚蠢的行為。上了輛express,一跳便跳了三幾個站到brooklyn bridge,我們心裡就覺得,車卡裡坐滿了不太友善的眼光,直直地看著我們滿頭大汗,感覺真不好受,又有點害怕。
  因為走錯了,所以要走更遠的路去彌補,但這時卻發現,必須走樓梯才可以轉車。
  我的行李重20kg,很無助,很無助。但又能找誰來幫忙?硬著頭皮便提著行李走過一條又一條長長的樓梯,那種挫敗感填滿了腦袋,再容不下旅行的興奮。
  加上,紐約的地鐵極度髒亂:黑色的路軌,垃圾和污水最誇張的是看到了一個公共電話的電線上掛著一個domdom......
  但原來還有好人,有人幫我們提行李,有人熱心教我們轉車。
   兩個小時的迷路,好像花了一輩子的力度疲氣,對於自助旅人而言,我們好像還是最嫩的初哥。------以上是我旅行日記的第一篇。

  這樣就過了20天,回憶多多,但最深刻就是這幕迷路記。
 
  旅程的結束是為了下一次的開始,這句像衛生棉廣告的對白是我現在內心的寫照。我們不停的回想外國的天空比較大,回想旅行中的快樂,彷彿這樣,那段無憂無慮的時光能讓煩惱停止在一個未知的空間。也許是逃避,也許是一個很好的時間,讓我們認清自己的道路,了解到不是所有事都能隨著計劃走,不是所以事都有別人幫忙。那麼,回到現實,讓我們一起繼續努力吧。

記不了是第幾天的旅行文化課

我實在喜歡每個星期三下午的課。

只是覺得,作為一個腦子只容得下上班上課以及旅行的人來說(至少這幾個月是這樣),這堂課,對我來說,伴着一種複雜的情感。

今天的課題是背包客。

無法形容這個下午我的滿足,好像解開了一直以來心裏的掙扎。雖然很喜歡旅行,也嚐過自助旅遊的滋味,可是總是覺得自己尚有不足,不能稱之為所謂的旅人。於是,對於快要來臨的暑假,我給自己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壓力。 好像規定了自己很多東西,逼迫着自己成長。

今天終於豁然開朗。

其實旅行根本不存在所謂的不足。只是各取所需罷了。 既然心裏有着一定的準則,何必局限自己去套用別人的準則呢?要是真的走進緊了人潮成了鹹蝦醬,那又有什麼要緊呢?我還是我,我還是有自己的一套想法。

說到底,最重要的是心裏的感受。

我再也不會把自己困在自己所謂的夢裏了。

2014年3月17日星期一

給那個迷惘無助但依舊選擇堅持的你

翻開。計算。記下。

焦急。徬徨。空白。

由銅鑼灣轉車到中環,再轉車到南昌到兆康。一共1小時20分鐘。

睡得不好,喝了罐咖啡。胃在翻騰。確實有點後悔。

走得太急,腦子裏空白一片,後腦傳來陣陣痠痛的信號。

把玩着戶口的數字,依舊徬徨。都是那三杯香芋奶綠惹來的禍。倒數。該死的16天。除開每日……


今天晚上,趕快把飛機票訂一訂。

趕快。
趕快。
趕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