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xplore. Dream. Discover.

Explore. Dream. Discover.

2014年7月31日星期四

[Ashley Goes To Europe]實習一個人上路

作為一個獅子座,我很了解自己。 愛面子,口硬,但軟弱不輕易流於人前。然後,對於一些很上心的事,總是過於上心,就是那種非做到(得到)不可的性格。對於一個人旅行,心中一直有股聲音,一直提醒着我。真的沒有時間顧慮了。

然後,用了高壓手段來逼迫自己:不斷告訴身邊人們我要去我要去,以自己這樣的性格,這樣的話不去也不行。於是,不斷存錢,不斷上班,多找一份補習幫補家計。

出發是有種完成任務的滿足感。由此而生的喜悅遠遠大於其他事情。可是,實習一個人的時候,不能欺騙自己,是真的極為感到孤單。初到倫敦,不知是時差還是真的太累,變到極為軟弱,不斷懷疑自己,究竟一個人上路的意義何在?究竟我要的是什麼呢?

來到這時,已經,過了旅程的一大半。一個人時間久了,難免會覺得過了很久很久,真的有一種覺得過了一輩子似的感覺。太多第一次的嘗試,難免有點吃不消。第一次前後各背一個背包。第一次當沙發客。太多太多第一次,讓人容易疲憊。

現在想起來,好像真的過慮太多。我要讓自己記住,一個人上路,勇氣一定比較多。一個人的旅程,根本不用怕寂寞怕危險,因為碰到的好人一定比壞人多。一個人旅行,遇到的人和事,足夠改變你一直以來堆疊的執著,至少我對物質的需求確實有減少了蝦蝦,現在購物什麼如浮雲。最重要的是,一個人的時候,就會知道,自己真正需要什麼。每個人有自己一套,不用跟隨別人的步伐。緩慢地去走每一條道路,隨性地不安排景點,或是選擇一星期走十國,你還是你,沒有對與錯。

我知道這樣說很老土。但是不踏出第一步想做的事情永遠不會實現。勇氣是自己給自己的,其他事情就留給以後再擔心吧。

PEACE!


2014年7月30日星期三

[Ashley Goes To Europe]倫敦 Hyde Park& Green Park

倫敦,也許最能代表倫敦的生活態度,就是綠色的草地以及,單車。 那天我從Buckingham Palace出發,一直走一直走,走到了對面的Green Park。

看到這樣的一大片綠色之地,心裡想著的是,終於有來到倫敦的感覺。其實比較喜歡Green Park。他沒有鄰居海德公園般大得讓人有點頭疼,然而放眼過去看到的全是綠色。 一個人的時候,特別不怕別人目光,拿出腳架,就開始玩起來。


穿綠色融入風景了。

然後繼續走,大約十分鐘的路,終於到了Hyde Park。一時興起,就在公園裡租了輛單車。倫敦的街道佈滿租用單車的機器,用Credit Card 付款,方便得很,租24小時,也不過2磅,然而把單車從那個機器拔出來是有點費力,幸好經過的人幫忙了。


Hyde Park的路很闊,有一道沙地讓馬車走,我好像不小心在上面踏單車了呵呵。然後又在馬路上跟路上的車輛一起使用同一條道路,那種暢快大概叫自由吧。


後來跟在飛機上認識的朋友相約到Hyde Park走走,胡亂自拍,照了很多奇怪的照片。

2014年6月16日星期一

[Ashley Goes To Euorpe]行前準備

歐遊在即,可是我不知怎麼好像厭倦了找資料編行程的模式。

其實我以前一直很喜歡編行程。
可能是想把它當作是旅行的前奏。車站與車站之間有多少分鐘想去的地方全部都要踏遍連吃的也要把全部特色吃進肚子。拼命想把每個空檔填滿。

到了這時,突然對這種模式感到有點疲憊。

於是,決定要放手一搏(其實也沒什麼可搏蝦蝦),每個國家只搜一搜自己想去的地方,找一下交通方法,不特別編行程,也決定不看旅遊書,決定相信自己想做的或者別人推介的罷了。人大了,發現根本沒有行得盡的路,是時候學會取捨。

這兩天,大約把28天的旅程用表格框起,心裡有點,就是很難表達的感覺。
就是有點,啊,終於把自己定下的目標完成了,而其實跟本開始也沒開始的奇異之感。

呼,其實一個人又有咩好怕窩。問下自己,到底你為了什麼去旅行?

我要感受自己的變化。僅此而已。

於是,我決定要帶一本筆記,一堆紙膠帶,一部數碼相機,一部屬於老豆的FM2去旅行。也要在這裡寫字,寫寫寫,很爽。



聽住這麼遠那麼近寫字,自以為有種氣質女青年獨自上路的氛圍,

其實,跟本唔去布魯塞爾。
又,其實窮到搭通宵巴士無錢搭火車。


且看下回分解。

2014年6月1日星期日

PMQ元創坊

晚上去了上環的PMQ元創坊。人多得很,有種到了維園年宵的錯覺。

最後忍不住找個草地坐下吃東西聊天。

跟這兩個人談起了很多平時不會聊的話題,我很詫異這種毫無保留的程度。這幾年我常感受着上大學之後自己的變化。其實所謂改變只是認識了不一樣的人,吸收了別人的養分,再變成自己的東西罷了。

可以算是偷竊。

所以,其實我從這兩人身上偷了好多東西。好多好多。至少其中一樣是,如何愛自己。

這樣的一件事看似很困難,可是其實又很容易。至少當你了解自己更多之後,建立自己的一套,不是叫你當個硬頸的人,而是當一個愛自己的人。僅此而已。

這個晚上很熱,但很滿足。

2014年3月28日星期五

‘Her' 《觸不到的她》

有些電影,布幕一起你會心裡有股很想站起來拍手的衝動(當然作為香港人內斂含蓄當然不會)。然而,有種電影,後勁十足,讓人看畢後久久不能自已。

最近很愛的'Her'正是後者。

時間設定很有趣。我很喜歡這種充滿想像力又不失真實的環境。我猜電影裡的世界大約十年後左右吧。大部分科幻電影想像力過剩,然而Her裡面讓我信服的各項細節讓人心裡很好受。例如電影裡人們連電話也懶得滑,一切變成了讓siri代勞,很有一種返璞歸真的味道,同時又讓人覺得合理得很。

真的沒白拿奧斯卡的最佳劇本。對白美得像小說一樣,尤其Scarlett Johansson聲演的雲端系統Samantha,忍不住讓人想節錄一下。

Samantha---’It's like I'm reading a book... and it's a book I deeply love. But I'm reading it slowly now. So the words are really far apart and the spaces between the words are almost infinite. I can still feel you... and the words of our story... but it's in this endless space between the words that I'm finding myself now. It's a place that's not of the physical world. It's where everything else is that I didn't even know existed. I love you so much. But this is where I am now. And this who I am now. And I need you to let me go. As much as I want to, I can't live your book any more. ‘

Amy(Amy Adams)---I think anybody who falls in love is a freak. It's a crazy thing to do. It's kind of like a form of socially acceptable insanity.

Samantha---You know, what's interesting? I used to be so worried about not having a body, but now I... I truly love it. You know, I'm growing in a way that I couldn't if I had a physical form. I mean, I'm not limited, I can be anywhere and everywhere simultaneously. I'm not tethered to time and space in a way that I would be if I was stuck in a body that's inevitably gonna die.

音樂很對味真的加分很多呢。當然大家對The Moon Song很熟悉了,而我是喜歡到要練吉他的程度啊。然而,電影中的Moon Song有另一層的味道。仔細了解歌詞,雖然是極簡單的旋律和文字,可我哭了出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說很觸動又不是,但是,就是一下click中了。就是這樣。


















我很喜歡結尾的一幕,雖然前面收尾有點急速零碎,可是最後一幕那種淡淡的惆悵就是很配合電影的氛圍。

忍不住搜尋一下。原來導演是Sophia Coppola 的前夫,難怪總有著種lost in translation的感覺。 再搜,原來Karen O 是導演的前女友,一起寫的Moon Song,難怪感情特別真實。
Ashleigh說,原來每個人我們都認識啊。多微妙!